【图说临洮】那些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洮河古渡,你还记得多少?

图
说
临
洮
有人说“千里洮河富临洮”,千百年来,洮河像一位慈祥的母亲,生生不息,滔滔不绝,深情地滋养着临洮两岸。
有河,就会建桥;有船,必有渡口。桥梁和渡口是水上交通的枢纽,在过去人们的出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本期搜集了临洮摄影家赵忠先生46年来沿洮河拍摄的珍贵照片,以及县政协文史资料中关于洮河古渡的记载。透过照片可以看到,洮河沿岸勤劳智慧的人们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,以木船为渡建起洮河浮桥、扎木筏顺流而下运输木材、用人工蹬船来回摆渡......这些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水上交通方式,见证着洮河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。随着洮河上一座座新桥横跨东西两岸,洮河水上运输、古渡口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成为老临洮人记忆深处永远的风景。
据史料记载,洮河水上运输业兴起于清朝,至民国初,城西木厂村有木材商10多家,每年从洮河上游的临潭、卓尼、羊沙等地放运木材至临洮、兰州等地,另有部分林产品、小型农具、毛竹、薪柴也靠水上运输。
洮河放筏 1983.8 临洮 赵 忠 摄
从清朝到20世纪70年代的300多年,临洮木厂是洮河流域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中转站。1958年洮河林业局在卓尼县成立,分别在洮河沿岸的岷县、冶木峡河口、临洮(木厂和沙楞)设立储木场,承担洮河木材水运任务,据统计,从事洮河水运的筏工以临洮人最多。
木厂木材市场 1987.9 临洮 赵 忠 摄
在绵延百里的洮河上,一排排木筏顺流而下,筏工立于木排之上,手握长桨,奔驰向前。这就是让人惊心动魄的洮河放筏图。
1991年,临洮三甲水电站开工建设,洮河筏运终止。
三甲电站开工奠基仪式 1992.11 临洮 赵 忠 摄
三甲电站第一炮 1992.11 临洮 赵 忠 摄
庆祝三甲电站开工 1992.11 临洮 赵 忠 摄
历史上,洮河在临洮境内的渡口从南向北依次有冰桥窝、王马家、姬家河、县城西门、边家湾、康家崖、达板、宏济等渡口。尤其县城西门、康家崖、宏济3个渡口历史悠久,在唐代曾经是唐蕃古道的要津。
老渡口 1986.9 临洮 赵 忠 摄
渡口 2014.10 康乐 赵 忠 摄
刘家峡游船 2017.3 永靖 赵 忠 摄
洮河古渡口的特征是,将一条粗壮的钢丝绳横扯在河面上,钢丝绳的两头用巨大的石墩来固定,再用滑轮和绳索将一条大木船连接在钢丝绳上,由人工蹬船来回摆渡。
洮河渡船 临洮 赵 忠 摄
新添渡船 2008.10 临洮 赵 忠 摄
北宋神宗熙宁七年(1014年),在县城西北5里河段上修建了“永宁浮桥”;清高宗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将浮桥移建于城西西岩山下;民国35年(1946年)重修,并加固了堤防。
1949年8月,临洮解放前夕,国民党军队溃退时烧毁,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王震部队抢修,五日后搭成简易浮桥。
新中国成立后,在县城西门外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一座,为临洮最早的大型钢筋水泥桥梁。
如今洮河上已修建了洮河西桥、姬家河大桥、中天桥、海巅峡大桥、康家崖大桥、达板大桥等10多座,这些桥梁在促进两岸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,承载的是厚重的历史,折射出社会的变迁,也让临洮人看到洮河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洮河大桥 王俊成 摄
中天桥
撰稿|赵怀侠 王晓丽
原标题:《【图说临洮】那些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洮河古渡,你还记得多少?》
阅读原文